邮票品相是个大问题  
加入时间:2005-06-06
邮票品相是个大问题
《中国集邮报》王宏伟

  5月13日在京举行的中国嘉德2005春季邮品拍卖会传递出这样一个消息:此次推出的几枚新中国珍邮,如1956年特15“首都名胜”邮票8分“天安门放光芒”一枚,估价9万元;1968年“全国山河一片红”,估价6万元等,都是因为邮票曾经修补而最终无人问津。

  邮票修补从集邮诞生之初就开始了,将有缺陷的邮票经过“整容”,使之完好如初。在国外有许多技艺超群的“邮票手术家”,可将一枚残破的邮票修补复原,而经修补后的邮票,有的须用高精度仪器检查方能发现。邮票作为一种收藏品,集邮者对其品相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,而品相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了邮票的身价,故“放光芒”、“一片红”流拍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  品相是邮票的外观质量。品相包括邮票的图安色泽、背胶、齿孔是否完好,有无污染、折损、揭薄、残缺、褪色、脱胶等现象。有趣的是,“品相”仅仅是集邮领域的专用名词,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一般辞书、词典中并没有这个词目。邮票品相好坏的划分为极优品、优品、佳品、一般品、劣品等多个等级,而集邮者通常将邮票品相划分为上品、一般品、劣品等多个等级,而集邮者通常将邮票品相划分为上品、中品、下品3个等级。

  邮票品相就如同一个人的脸面,品相不好,就如同这个人脸面不好,一点也马虎不得。然而在20世纪80年初集邮刚刚开始在我国复苏的时候,很多集邮者片面地认为:邮票有了就行,品相好不好无所谓。

  当年集邮者不注意邮票的品相,缘由是收集一枚邮票非常不易,因而当有邮票来到集邮者眼前时,往往是不在乎是“大花脸”,统统迎进集邮册中。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,用这句话来概括当年集邮者见到邮票时的心情,十分贴切。

 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儿,给了笔者一个教训,也使笔者对邮票品相有了一点认识。

  那天,笔者来到邮票公司,问营业员零售不零售高面值的邮票?营业员说:“这有一枚《荷花》高面值‘娇容三变’邮票,要吗?笔者连忙答:“要,要!”营业员将邮票递给笔者,又解释说:“只是这枚邮票背后有点残。”笔者一看,原来营业员说的“残”是指在《荷花》“娇容三变”邮票背面粘连上了一片纸。咳,这算什么呀,邮票正面好不就行了嘛,谁还看邮票背面呢?笔者掏出钱要买。不料营业员又补充说:“邮票品相不好,买了就不能退了!”笔者对营业员的“补充”感到很多余,不就是一枚邮票吗?笔者将钱往柜台上一放,拿起邮票就走。

  回家后笔者打算将《荷花》“娇容三变”邮票背面的一片纸撕掉,没有想到纸粘得还挺牢,撕了一下,没有撕下来,笔者只好放弃。不久,笔者收集了一套《荷花》信销票,于是想将那一套《荷花》新票卖掉。笔者来到邮票公司,将《荷花》邮票进行了寄售。一个月后,笔者来结帐,没有想到负责寄售的营业员一见到笔者就来了个“娇容三变”,毫不空气地说:“邮票背后有残,买走邮票的人来找后帐,说邮票公司以次充好,大吵大闹,经理说我把关不严,非要扣我的资金。”

  《荷花》“娇容三变”邮票背面粘纸属于胶损,即新票的背胶发生“碎胶”、“脱胶”、背胶被纸粘牢或邮票受潮互相粘结等。至今,那些品相不好的邮票还躲在笔者的集邮册中,每次翻看都有“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的感觉。

  邮票品相是个大问题。不仅收藏邮票需要注意邮票的品相,编组邮集也需要注意邮票的品相。因为展品评审规则上设有“外观”分数,其中除对邮售编排、文字书写要求外,也包括对邮票品相的要求呢。
 
【关闭窗口】